<video id="flrhz"></video>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紀念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界牌村:擦亮文化底色 賦能鄉村振興

                【2022-12-08】【來源:巴中日報 】【字體: 】【顏色:

                  界牌村位于巴州區東北部,自古以來就是巴州區出境的東大門。80多年前在這里進行的殺牛坪阻擊戰,創造了紅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這里的每一處舊址遺跡、每一個紅軍使用過的舊物件,都讓人們熱血沸騰,心懷崇敬。

                界牌村一角

                  8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土地上,經過歲月積淀的紅色火種并未熄滅。如今,界牌村利用自身優勢,將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探索出一條以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為主題,綠色生態農業為依托,紅色文化游、傳統古村游、農耕體驗游、森林康養游為特色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33年1月27日,蔣介石委任田頌堯為‘川陜邊區剿匪督辦’。”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民俗博物館館長程天兵說,田頌堯于2月中旬率29軍所屬38個團6萬兵力,在劉湘、鄧錫侯、楊森、劉存厚等軍閥派出的部分兵力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對紅軍進行“三路圍剿”。

                  4月26日下午至27日,敵人5個團進犯界牌村(當時稱“殺牛坪”),輪番多次發動進攻,妄圖以五倍于紅十二師三十六團的“優勢”攻占殺牛坪。28日,敵軍5個團一起出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命令紅十一師三十三團加速增援殺牛坪。在團長兼政治委員程世才的帶領下,三十三團于29日早7點趕到殺牛坪。下午5點左右,三十三團、三十六團調整部署,全面反擊,敵軍潰逃,紅軍追敵20余里。至此,激戰4天的殺牛坪阻擊戰以敵人慘敗而結束。

                  站在界牌村紅軍樹下,聽著程天兵講述當年在這里發生的故事,仿佛能感受紅軍奔騰而來的氣勢以及解放巴中的決心。“紅軍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村每個村民心里,大家隨口都能講述當年的紅軍故事。”程天兵說。

                程天兵為游客講解紅軍樹的故事

                  沿著紅軍樹一直往前走,腳下的路已變成水泥路,道路旁從前的土坯房已經變成小洋房,房子的主人何光富是一位紅軍后代,已經80歲了。每次遇到外人來村里了解紅色故事,他也會主動當向導。

                  “作為紅軍后代,我覺得傳承紅軍文化、講好紅軍故事是我們的義務,正是因為有了紅軍當年的浴血奮斗,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軍在這里發生的故事,我會一直講下去的。”何光富激動地表示,村里的紅軍樹歷經多年風雨,依然郁郁蔥蔥、巍然屹立,一直守護著村子。

                  界牌村黨支部書記李榮華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紅四方面軍的革命故事,巴州區民政局于2015年7月在殺牛坪戰斗遺址動工修建巴州區界牌紅軍烈士陵園。2019年4月對原烈士事跡陳列室進行了重新設計裝修及布展。

                界牌紅軍烈士陵園

                  除了紀念館內的布展,界牌紅軍烈士陵園還載錄著5000余名革命烈士,修建安放無名紅軍烈士墓220座及合墓1處、牌坊1處等。“界牌紅軍烈士陵園已經成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程天兵說,每年接待前來憑吊瞻仰的社會團體、各界人士及烈士親屬近15萬人次。

                紅軍洞
                 

                  產業興旺強村富民

                  產業發展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成功改善村民的生存環境后,如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成為界牌村黨支部的工作重心。

                  為此,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界牌村結合自身特點,加大了回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力度,發展了肉牛、肉兔養殖、糧油種植、農產品加工、櫻桃種植等業態。李榮華告訴記者:“我們村還結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電商品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銷售地方特色產品,為三產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礎。”

                  今年5月,界牌村程家壩櫻桃產業園內人頭攢動,前來采摘的游客穿梭在一行行櫻桃樹之間。“我們是從巴中城里來的,這里的櫻桃非常好吃,采摘面積大,還可以隨意試吃。”前來采摘櫻桃的市民王女士說。

                  產業園里,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櫻桃密密麻麻壓滿了樹枝,為村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我們共種植了近300畝‘瑪瑙紅’櫻桃,今年收入大約30萬元。而且我們還發動村民來果園務工,每天工資60元,主要負責除草、拉枝、摘櫻桃等,活兒也不累。”櫻桃產業園負責人陳昌志說。

                  “自2020年開園以來,我就一直在園里負責管理工作,年收入大概在2萬元左右。我完全沒想到自己都60多歲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這么多錢。”櫻桃產業園管理人員程朝貴表示,采摘高峰期時,一天有四五百人采摘,穩定了周邊三十四戶村民就業增收。

                  不僅如此,在界牌村,還有4對大學生夫妻帶著夢想回鄉創業,他們加工推銷鄉村味道、搞養殖、種水稻,為空心化的山村注入了一股青春活力,也為這個距主城區50公里的山村帶來了一抹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

                  千淘萬漉雖辛苦,咬定產業不放松。漫步界牌村,新型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截至目前,界牌村已建成350畝瑪瑙紅櫻桃采摘園,建成枳殼、姜黃中藥材產業園200余畝,種植無公害水稻150畝,建成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廠1個,還養殖了肉牛、跑山雞、獺兔等。

                  通過發展產業,界牌村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雙豐收,實現年產值2000余萬元,實現集體年收入20余萬元,吸納本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265人,同時組織跨區域轉移就業783人,確保了易地搬遷群眾、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等農村勞動力就業有門路、增收有渠道,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化賦能鄉村旅游

                  “這是新石器時代的石刀,是當地村民在耕作過程中發現的,收藏價值很高……”近日,界牌村民俗博物館里熱鬧非凡,程天兵忙著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

                民俗博物館

                  界牌村人文歷史文化深厚,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程氏家族的世居地,亦是古人類文化發祥地。依托其古村建筑群特色,該村修建傳統村落博物館,總面積100多平方米,館內展品豐富,既有古籍、古幣、古代生活用具,又有川陜蘇區時期紅軍使用過的武器、錢幣,還有傳統農具等,3000余件老物件見證了歷史的更迭、興衰。館內還通過文字與圖片相結合,詳細介紹了該村的前世今生,并整理還原族人在人生各個段家風訓導禮儀,固化引導百姓生活習慣,成為新時代家風體驗的教育基地。

                民俗博物館內展示著傳統農具

                  在博物館內,幾名年輕人正圍著老農具“檑子”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傳統的農具對于我們這些90后來說,已經非常陌生了。正好趁著周末,來這里了解紅色文化歷史,感悟紅軍精神。”前來參觀的游客李依說。

                  “在這里,年老的人能尋找到過去的記憶,年輕的人能感受到先輩的付出。每到周末,這里就成了不少游客接受黨史學習教育、尋找鄉愁的好去處。很多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喜歡來農村走走看看。”程天兵說。

                  憶鄉愁,看變遷。曾經紅軍激戰過著名戰場,現已成為一處知名鄉村旅游勝地。“這里的客人一般都是通江縣、平昌縣、巴州區的游客,其中也有一些成都來的游客。”程天兵說,目前,界牌村村史館的文化挖掘和記錄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包括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歷史文化。

                  據了解,因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名人輩,界牌村還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該村利用自身優勢,將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探索出一條以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為主題,綠色生態農業為依托,紅色文化游、傳統古村游、農耕體驗游、森林康養游為特色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去年,我們村旅游接待4萬人次左右,截至目前,今年已經超過了4萬人次。”程宏志說,界牌村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種植業以棉花、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油菜、豆科植物為主,養殖業以牛、豬、羊、雞、鴨、兔、魚等為主,這些生態綠色的優勢也為村里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基礎。目前,村里已建成農家樂3個,正在規劃打造鄉村民宿酒店。

                  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后,綠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銀山。對此,紅色記憶農家樂老板李建國深有感觸。“我原本是水寧寺鎮香爐村人,退伍以后在浙江干了七八年廚師,去年響應返鄉創業號召,回家看到界牌村發展鄉村旅游,就想著回來創業。”李建國說,農家樂同時開席可接待10桌人,從去年11月開始營業,到今年5月份,農家樂每月毛利潤在4萬元左右。

                  李榮華表示:“界牌村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悠久的傳統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未來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挖掘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以是否可持續發展為準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記者手記

                  用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80多年前,在界牌村,一場紅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在紅四方面軍的戰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也為村子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80年后,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成為界牌村新的歷史任務。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充分激發紅色資源的精神偉力和實踐價值,對于全面賦能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具有巴中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界牌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紅色資源,這為依托紅色資源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的源頭活水,要讓紅色資源與鄉村文化緊密融合,充分發揮民俗博物館、界牌烈士陵園優勢,擦亮鄉村文化的紅色底色,以紅色文化引領鄉風文明,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根基,是促進農民富裕富足的物質前提。當前,界牌村應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展鄉村紅色文旅產業,讓村民既滿足物質上的“富裕”,又實現精神上的“富足”。

                【編輯:劉思影】【 頁面功能:打印 關閉
                • 巴州民生
                • 旅游美食
                • 招商引資
                • 文化教育
                • 居家房產
                • 健康衛生
                “疫”不容辭 當好物資保供“守護者””“疫”不容辭 當好物資保供“守護者

                “疫”不容辭 當好物資保供“守護者”

                【紀念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界牌村:擦亮文化底色 賦能鄉村振興”【紀念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界

                【紀念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界牌村:擦亮文化

                鳳溪鎮赴成都開展投資促進活動”鳳溪鎮赴成都開展投資促進活動

                鳳溪鎮赴成都開展投資促進活動

                曾口小學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曾口小學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二次

                曾口小學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

                新政實施首月 我市共發放購房補貼151.67萬元”新政實施首月 我市共發放購房補貼151

                新政實施首月 我市共發放購房補貼151.67萬元

                收藏!優化防疫新十條極簡版來了”收藏!優化防疫新十條極簡版來了

                收藏!優化防疫新十條極簡版來了

                • 評論
                  匿名評論
                • 評論
                人參與,條評論
                COPYRIGHT ? 2008-2022 WWW.SCBZXW.CN INCORPORATED. ALL RG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7014898號-1
                網絡謠言投訴舉報受理方式 舉報電話:0827-5227307 舉報郵箱:261017479@qq.com 信函地址:巴中市巴州區西華街2號
                設計制作:巴州區融媒體中心 新聞熱線:0827-5188176 投稿郵箱:bzqxwfb@163.com
                建議使用IE8.0版本以上瀏覽器及1400*900以上分辨率瀏覽本站
                公安備案號:51190202000144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四川省互聯網舉報中心261017479@qq.com涉未成年人專用投訴舉報郵箱261017479@qq.com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巴州新聞網網絡信息投訴舉報受理方式 電話:0827-2225190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video id="flrhz"></video>